香港影星劉德華是大眾公認的優質偶像,也是紅了四十年的影壇常青樹。從曾經默默無聞的「龍套」,到後來的「四大天王」之一。劉德華在表演事業中的成就既是個人努力的結果,但也不乏一些貴人的提點 。
例如,華仔曾在《魯豫有約》中表示,他在未成名之前,就被周潤發狠狠「批評」過,發哥甚至直截了當地說劉德華:你算個什麼東西。但劉德華非但沒記仇,反而多年之后還表示:正是周潤發的這句話,讓我感激了40年。
1961年,劉德華出生于香港新界大埔泰亨村。他的家庭條件非常普通,父母經營著一間雜貨鋪,是妥妥的草根出身。
1980年,即將中學畢業的劉德華,考入了第10期TVB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
七八十年代正值香港電影產業發展黃金期,明星演員涌入影壇,題材百花齊放,票房紀錄不斷刷新,影響力覆蓋亞洲。
TVB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專門培養演員,有點類似于如今的北影、中戲。只不過它的學制不是四年,而是一年一期,側重實踐,正好符合香港電影市場短、頻、快的需求。
這個訓練班培養了大批表演人才,我們如今耳熟能詳的周潤發、梁朝偉、周星馳、吳君如、劉嘉玲等明星,都是從這里畢業的。
1981年,劉德華從訓練班畢業,成為了一名待業青年演員。
作為職場小白的劉德華,一沒經驗,二沒資源,只能在一些電視劇里扮演跑龍套的角色。但是他在工作中也逐漸結識了一些人脈。
于是轉機出現了。
有一天,前輩演員林子祥推薦他出演許鞍華導演的電影《投奔怒海》。
與此同時,劉德華還聽到一個消息,這個角色是周潤發不要的。周潤發不要,男主角才能落到自己頭上。
周潤發是第3期TVB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的學生,年齡也比劉德華大了7歲。
那時的周潤發已經出演了電視劇《上海灘》,并且憑借許文強一角一炮而紅,人氣極高。
按理來說,周潤發是沒有理由拒絕出演那個角色的,因為他此前就與許鞍華導演合作了「越南三部曲」的第二部《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正是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
《胡越的故事》于1981年上映,雖然沒有票房大賣,卻也受到業內肯定,獲得第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獎。他為什麼拒絕出演呢?
劉德華和周潤發雖同為訓練班師兄弟,當時互相并不認識。但是劉德華在拍片現場找到了周潤發,詢問拒演原因。
周潤發也不藏著掖著,他告訴劉德華,拒絕出演是出于市場考量,這部影片將會在大陸的海南島拍攝,而在大陸拍片將不利于台灣市場。
《投奔怒海》外景拍攝取景于中國海南島,投資方為左派電影明星夏夢所創辦的青鳥公司。
而當時台灣的港九電影戲劇事業自由總會禁止中國大陸工作人員參與制作,亦禁止在大陸拍攝的電影于台灣上映。
也就是說,電影一旦拍出來就會在台灣成為禁片。
周潤發舍大陸而取台灣,與台灣市場的巨大影響力有關。當時,香港和台灣經濟發展迅速,同為「亞洲四小龍」,并且都是華語電影的受眾地區。事實上,台灣市場比香港本土市場來得更加重要。1980年,香港人口515萬,GDP 120億美元,而台灣人口為1787萬,GDP 422億美元,台灣的人口總量與人均消費水平都超過香港。
考慮到電影票房和作為演員的商業價值,周潤發才做出了這一選擇。
劉德華當時年僅二十歲,懵懵懂懂。他明白周潤發害怕《投奔怒海》票房不高而拒演,因此他也不想演了。也就是這一點,讓周潤發當時就不高興了。
劉德華沒有意識到,當時自己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小演員,并且從未擔任過電影主角,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機會。
周潤發知道后生氣地說道:「你算什麼東西!」
而后又補充道:
「你現在什麼市場也沒有,有一個好的機會你應該去嘗試。」
于是,劉德華接演了《投奔怒海》。
《投奔怒海》是一部小成本、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影片導演許鞍華是一位擁有獨特藝術風格的青年才俊。
許鞍華
許鞍華那時剛從倫敦電影學院畢業返港,一直想要拍攝反映社會現實、揭露真相的影片,于是,她將眼光投向了香港的越南船民問題。
1970年代,越南戰爭結束,大量越南難民逃亡至香港。
在後來的數十年間,香港總共接收了高達20萬名越南船民,在經濟和治安上為香港帶來沉重負擔。越南船民問題因而成為一時熱議的社會問題。
「越南三部曲「反映的便是越南的社會狀況,以及越南移民在香港的生存問題。
這部影片由于多方面因素,也被禁止在中國大陸上映。它成為了一部極其罕見的在大陸和台灣同時禁映的影片。
但誰也沒想到,這部被禁播的影片,後來竟為劉德華的演藝事業開啟了飛升之門。
影片雖然在大陸和台灣同時禁播,但于1982年在香港上映,并收獲了1547萬港幣票房,在當年所有電影中位列票房第五名,并且一舉榮獲了第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美術指導獎。
同時,劉德華也憑此機會獲得了金像獎最有前途新人獎。
就此,劉德華進入了事業上升期。他活躍在各式各樣的影片中,在武俠片1983版《神雕俠侶》中飾演獨臂大俠楊過,在《旺角卡門》等黑社會片中飾演重情重義的江湖混混,在王晶導演《賭神》系列影片中飾演賭博技藝出神入化的「賭俠」,在都市喜劇片《精裝追女仔2》中飾演不懈追愛的古怪單身漢……
據統計,1988年至1992年是劉德華拍片量最多的時期,這五年他參演了超過50部作品。
時間來到90年代后期,香港電影行業由盛轉衰,港片的年產量由每年200部縮減了一半。
而劉德華也面臨著戲路轉型的問題。
他雖然拍片數量多,但是總被認為「處理性格和情感沒有深度,角色類型化」。
于是,劉德華不斷深入角色性格與內心,努力擺脫偶像化的演戲套路。
1995年,劉德華在賽車勵志片《烈火戰車》中飾演賽車手阿祖,將主人公叛逆、倔強、執著的心理和多重情感糾葛演繹得淋漓盡致,被認為是劉德華由「偶像派」變為「實力派」的轉折點。
隨后,他開始嘗試越來越多性情各異、內涵豐富的角色。在《暗戰》中,他突破了黑幫英雄形象,塑造出悲情的「反英雄」角色。在《瘦身男女》中,他不惜增肥,自毀形象,成功出演貪吃又堅持自我犧牲的肥佬……
千禧年前后,港片市場雖然仍顯低迷,劉德華的演藝事業卻迎來了巔峰。
2004年,入行20多年后,劉德華終于憑借《大只佬》和《無間道3》分別在香港金像獎和金馬獎上獲得最佳男主角獎。
與此同時,香港回歸后,與大陸建立起更緊密的經貿關系。大陸電影投資者和觀眾市場的分量越來越重,大陸與香港合拍片成為新的潮流。
劉德華再次抓住機遇,與張藝謀合作武俠片《十面埋伏》,與馮小剛合作犯罪劇情片《天下無賊》,受到大陸觀眾的喜愛。
值得一提的是,許鞍華導演也加入了合拍片潮流,制作出許多備受兩岸三地喜愛的電影。
2012年,許鞍華與劉德華二度合作,為劉德華的演藝事業迎來了新的高峰。
當年,許鞍華做導演,劉德華投資并與葉德嫻合作主演了劇情片《桃姐》,
在這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老人題材作品中,飾演一位很有生活質感的普通人。
極具說服力的內斂演出讓他先后在第48屆金馬獎和第3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獲得最佳男主角獎。
直到現在,劉德華仍然幾乎每年都出現在賀歲檔電影中。
回首他的40年演藝生涯,既是作為電影演員沉浮繁榮的40年,也是香港電影從極盛而轉型的剪影。
每當有記者問起劉德華的偶像是誰,他都回答是周潤發。
而他在拍攝《投奔怒海》而成名之前,與周潤發之間的那段趣事也每每被提起。
這兩位演員都是香港電影界的傳奇,他們對待事業的進取之心、敬業之心,也值得每一個拼搏的普通人學習。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