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筆下的武俠世界其戰力設定其實遠比很多人想象的要低,可以說幾乎所有的電視劇去拍攝金庸武俠小說的時候都對書內的物理細節表現進行了加強,最夸張的莫過于俠客行電視劇,整出了元神出竅打出地球以及打沉俠客島的情節,所以很多對原著不熟悉的,就有了所謂的某某書到了修仙境界的說法。但事實上金庸筆下所有的小說都可以斬釘截鐵的說就是低武,本文就從多個設定來講講這點。
金書高手的長跑速度是論武吹黑的常見橋段,但實際上如果通讀全書的話,會發現,金庸筆下的輕功高手,基本上就是短跑快于普通或者一般意義上的駿馬,等于或者略遜于汗血寶馬,長跑速度強于普通馬匹但比不上古代常說的六百里、八百里加急式的一路換馬。而如果全速奔跑,也就只能堅持那麼一二十里地。
例如蕭峰跟段譽賽跑的劇情。
那大漢邁開大步,越走越快,頃刻間便遠遠趕在段譽之前,【但只要稍緩得幾口氣,段譽便即追上】。那大漢斜眼相睨,見段譽身形瀟灑,猶如庭除閑步一般,步伐中渾沒半分霸氣,心下暗暗佩服,加快幾步,又將他拋在后面,但段譽不久又即追上。這麼試了幾次,那大漢已知段譽內力之強,猶勝于己,【要在十數里內勝過他并不為難,一比到三四十里,勝敗之數就難說得很,比到六十里之外,自己非輸不可】。
這段來看,以蕭峰的內力加上非同常人的體質,在十數里內都不能保證全速奔跑,原文明確說蕭峰「稍緩幾口氣,段譽便即追上」,說明在這跑步的第一階段的十數里,蕭峰就已經緩氣導致減速。而在十數里內優勢很大的蕭峰,認為三四十里勝負很難說,那就說明到了三四十里,蕭峰的內力就已經有比較明顯的消耗,速度明顯下滑。
當然,上面的劇情只體現了蕭峰全速奔跑的續航,而蕭峰帶著阿朱去小鏡湖的跑步,則是體現了蕭峰的長跑的速度。首先是蕭峰出發地距離小鏡湖是三十八里半,中間看見石橋時距離小鏡湖是二十一里半的路程,這點是原文寫明白的,之所以這里強調下石橋,是因為在石橋那里蕭峰開始施展輕功帶著阿朱一起跑。而這二十一里半蕭峰帶著阿朱跑了多久呢?答案是一頓飯功夫加上小半個時辰。
蕭峰道:「如此最好不過。」左手搭在阿朱腰間,提一口氣,帶著她飄出,當真是滑行無聲,輕塵不起。那書生發足急奔,卻和蕭峰二人越離越遠。蕭峰見他武功平平,也不在意,依舊提氣飄行,雖帶著阿朱,仍比那書生迅捷得多,不到一頓飯時分,便已將他拋得無影無蹤。自過小木橋后,道路甚是狹窄,有時長草及腰,甚難辨認,若不是那酒保說得明白,這路也還真的難找。又行了小半個時辰,望到一片明湖,蕭峰放慢腳步,走到湖前,但見碧水似玉,波平如鏡,不愧那「小鏡湖」三字。
換言之,二十一里半的路程,蕭峰施展輕功跑了大約一個小時。雖然蕭峰帶了一個阿朱,但倚天中說過輕功高手是可以做到帶人而速度不慢的。
這段不是為了黑蕭峰,而是金庸眼里絕頂高手長跑差不多真就這樣子,神雕里楊過帶郭襄去百花谷找周伯通,清晨到午時(12點多)也只是跑了一百多里,當然去的時候因為跟郭襄說閑話,浪費了些時間,回來時快了一些,是清晨到已時未過(快11點)跑了百余里。而射雕中周伯通、歐陽鋒賽跑,一日一夜跑了五百來里,差不多是一樣的速度。
當然,五絕這里長跑紙面數據比蕭峰好看,但全速奔跑的話,其實也差不多,射雕歐陽鋒全速追小紅馬,也是十多里后開始減速。
這番輕功施展開來,數里之內,當真疾逾奔馬。郭靖聽得背后踏雪之聲,猛回頭,見歐陽鋒離馬尾已不過數丈,一驚之下,急忙催馬。一人一騎,【頃刻間奔出十多里路】。郭靖仍不住呼叫:「蓉兒!」眼見天色漸暗,黃蓉出現的機緣愈來愈渺茫,他呼喊聲自粗嗄而嘶啞,自哽咽而變成哭叫來竟四蹄如飛,猶似凌空御風一般。汗血寶馬這般風馳電掣般全速而行,【歐陽鋒輕功再好,時刻一長,終于呼吸急促,腿勁消減,腳步漸漸慢了下來】。
雖然金輪的一拳力近千斤常被人拿來吹黑,但其實細究之下會發現,金書中實錘的千斤內力,還真是少之又少,甚至很有可能千斤出頭的內力就是金書的極限了。注意,這里說的是內力,不包含外功的肌肉力量。九陽大成的覺遠有千斤之力,原文說這千斤力施展出來,天下誰人能抵擋?
他連轉七八個圈子,那對大鐵桶給他渾厚無比的內力使將開來,猶如流星錘一般,這股千斤之力,天下誰能擋得?達摩堂眾弟子紛紛閃避。
新修版張無忌乾坤練到六層時,原文提到此時是近乎千斤的浩浩內力。
這時他已忘了去推那石門,跟著便練第六層心法。乾坤大挪移神功較淺近的一二層,類似于「四兩撥千斤」之法,但到了較高層次,反過來變成了「千斤撥四兩」,【以近乎千斤的浩浩內力】,去撥動對手小小的勁力,似乎是「殺雞用牛刀」,但正因用的是「牛刀」,殺此雞便輕而易舉了。
到了七層或許能超過千斤,但如果參考乾坤一層、二層,都說過悟性高者七年練成,次者十四年,而練成乾坤的根本在于內力強弱,從時間給的一致來看,那乾坤的內力要求大機率也是線性增長的,那七層超過千斤也不見得過會超過多少。
當然,似乎是因為金庸物理不大好或者有意為之,很多時候幾百斤內力表現出來的效果,現實中可能幾千斤力也不過如此,例如十六年前的金輪照理說肯定只有幾百斤內力,但旁白說他當真是力勝九牛,九牛加起來不可能只有幾百斤力量吧?就是不認旁白,實際表現上十六年前金輪隨手兩掌一擋,就能把四頭沖鋒的駱駝阻攔住,這個力量表現其實幾千斤都不為過,再加上金書在描述外家高手的力量時,千斤往往很舍得給,這麼看來同樣是千斤力,金庸眼里外功千斤含金量是遠不及內功千斤的,所以本文這里特意強調了內力千斤。
另外,俠客行也有一處很滑稽的力量描述。
這時呂正平和范一飛貼身近攻,風良的軟鞭尋暇抵隙,圈打丁不四中盤,高三娘站在遠處,每發出一把飛刀,都叫丁不四不得不分心閃避。這四人招數以范一飛最為老辣,【呂正平則膂力沉雄,每一刀砍出都有八九十斤的力量】。
八九十斤的力量,在俠客行這部書被稱了一句膂力沉雄,雖然呂正平只是二流貨色,但這個評語也很幽默了。另外,石破天的一處打樹表現其實也蠻丟人的,打樹僅僅震動枝葉,黑的話表現伯仲八歲小張無忌。
他奇痛難忍之際,左手一拳又向那大樹擊去,擊了這一拳后,腹痛略減,當下右手又一掌拍出,【只震得那株大樹枝葉亂舞】。他擊過一拳一掌,腹內疼痛略覺和緩,但頃刻間肚中立時又如萬把鋼刀問時剜割一般。他口中哇哇大叫,手腳亂舞,自然而然將以前學過、見過的諸般武功施展出來。
當然,這里也不是為了吹黑,而是通過簡單例子說明俠客行的武功也沒有什麼好神話的。
個人認為低武的一大特點,就是高手無法硬剛軍隊,而金庸小說的高手很符合這一點。這里以倚天末和天龍末兩次武林人士大規模對敵軍隊為例子,倚天末四千六百武林精銳靠著少室山地利,正面對敵完全無法抵擋蒙古一萬軍隊的沖擊。
倒是少林僧眾頗有規律,一隊隊少年僧眾手持禪杖戒刀,在年長僧侶率領下分守各處要地,但寡不敵眾,勢難擋住一萬蒙古精兵的沖擊。待見元軍退去,群雄紛紛議論,才明白為什麼前朝盡多武功高強的英雄豪杰,卻將大好江山淪亡在蒙古兵手中。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