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藝圈,有這麼一條生存法則:
一個男演員,28歲不火,42歲還不紅,演藝生涯也就沒什麼盼頭了。
28,42,是所有男演員,繞不過去的檻。
有意思的是,這兩個「年齡檻」,阮經天都經歷過。
28歲那年,還是「偶像劇小生」的阮經天拿著逆天改命的劇本,靠著一部《艋舺》拿到影帝。
彼時風光的他不會想到,這個影帝會耗光他的運氣。
之后的十多年里,阮經天成了圈內聞名的「票房毒藥」,無論主演還是客串的電影都逃不過撲街的命。
直到42歲,阮經天終于迎來一個機會。
這個機會就是《周處除三害》,不僅讓他時隔多年再次提名影帝,在內地也成為橫空殺出的黑馬,票房口碑雙贏。
雖然影片上映已有月余,但是網上關于本片的各種解讀,仍然甚囂塵上。
比如影片最絕妙的三處細節在哪兒?阮經天的三大封神時刻是什麼?
這麼好看的電影,竟然也有三處不堪推敲的敗筆?
今天,皮哥就帶著大家把電影詳細梳理一遍,扒一扒片中那些耐人尋味的細節。
看過《周處除三害》的觀眾,想必都會被陳桂林給迷住。
阮經天把角色半是癲狂,半是執念的人物魅力揮灑到極致。
其中有三場戲,阮經天更是把陳桂林的「黑白灰」三面不同特質發揮到絕佳。
影片開場的黑幫老大追悼會,把陳桂林的「黑」盡顯無遺。
沒有華麗的登場,而是端著一碗便當大快朵頤,給奶奶打著電話,儼然一副黑幫小弟的模樣。
之后一個自稱金毛的黑幫小子聊起一個叫「桂林仔」的瘋子,崇拜之情溢于言表。
之后陳桂林抹抹嘴,不慌不忙地揭曉身份,正式開始暗殺行動。
這一招欲揚先抑猶如平地一聲雷,將氛圍瞬間反轉,吊緊了觀眾的胃口。
之后陳桂林掏槍瞄準,一槍將暗殺對象擊倒,又沖上去補了幾槍將其斃命。
一套動作下來,陳桂林面不改色心不跳,如同一頭狡黠的野獸又準又狠。
特別是面對警察追捕時的邪魅一笑,把角色黑中帶癲的氣質一下子「定」住了。
第二場戲,是陳桂林的奶奶去世,躲在病房外的陳桂林哭得稀里嘩啦。
如果說第一場戲讓人看到一個毫無感情的冷血殺手,這場戲給這個黑色人物「洗白」,讓人看到他柔軟的一面。
此時的他已經被警察通緝,不能被人發覺,只能拼命壓抑自己的情緒。
那種極度悲痛、卻又無法盡情發泄的憋屈,克制中又涌動著無限深情,讓人看得也特別心酸。
但最能顯現陳桂林復雜一面的,是影片結尾那場「臨刑前夕」的戲份。
被他從香港仔手中救下的小美,前來獄中給他剃須。
陳桂林的臉上帶著微笑,之后在小美給他剃須時開始難以自抑的流淚。
這里面既有再見小美的欣慰,更飽含此生再難相見的遺憾。
執行死刑前,陳桂林吃著最后一餐時,眼中有淚花閃過。
直至槍響前那一瞬的笑容,陳桂林直視鏡頭,似乎在和鏡頭外的我們告別。
這既是陳桂林獲得解脫的時刻,也是「最水影帝」阮經天脫胎換骨的時刻。
既是罪犯亦是蕓蕓眾生,阮經天在這方糾結復雜的灰度色彩中,還原了最真實的陳桂林。
這三場戲,是屬于42歲阮經天的影帝moment。
好的電影,都離不開細節的堆砌。
《周處除三害》里,最讓觀眾欲罷不能的也是各種值得玩味的細節。
能說的,不能說的,都被導演藏在畫面的犄角旮旯了。
在眾多「周學家」的解讀之外,皮哥還注意到三個有意思的細節。
一是陳桂林在進家門前,故意把鞋帶松開,接著又彎腰系鞋帶。
這處細節很好地呼應了他的殺手身份,也讓人看到這個癲狂殺手粗中有細,謹防后面有人尾隨。
同時也解釋了如此孝順的他,為何多年不能在家照顧奶奶的原因。
背負如此多的人命官司,「家」成了他最渴望但又最危險的存在。
細節之二,是陳桂林拜關帝。
當醫生告訴陳桂林患癌的消息后,心如死灰的陳桂林動了自首的念頭。
但在自首前,他拜了關圣帝君,并且連續擲杯九次。
擲杯是閩南人的傳統,主要在祭祀和祈福時進行。
在擲杯過程中,需要將兩個半圓形的杯子擲出,用以揣測鬼神之意。
結果陳桂林擲杯九次結果都一樣,神意不可違,陳桂林只能乖乖自首。
這才有了后面在警察局看到三大通緝犯的告示,踏上「除害」之路的故事。
這個「擲杯」的細節,成為后面教堂大屠殺的絕妙伏筆。
在屠殺開始之前,陳桂林給了尊者九次機會。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