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倚天屠龍記》是「射雕三部曲」的完結篇,但嚴格來說,它卻不能被視為《神雕后傳》,就因為這部作品的主線劇情是發生在《神雕俠侶》結束數十年之后,期間還有數十年的故事沒有被交代清楚。
而讀者最關心的莫過于「郭靖之死」,也可以說是「最后一次襄陽大戰」,沒人知道那場大戰具體發生了什麼,只是讓人好奇的是作為武林后浪,也是心懷大義之人,張三豐為何沒有趕去襄陽救郭靖?
關于郭靖之死,書中僅僅只是借峨眉派傳人之口提到過一句。
說是:「襄陽城破之日,郭大俠夫婦與郭公破虜同時殉難,屠龍刀不知下落。郭祖師當時身在西川,待趕去想要相救父母親人,卻已為時不及。」
(郭靖劇照)
郭襄沒有在襄陽,是因為她在外尋找楊過,所以剛好身處西川,為時不及,那也說得過去。
至于楊過為何沒有去營救郭靖,書中其實也有合理的解釋,比如郭靖夫婦制定倚天屠龍計劃時,書中提到了這麼一段設定。
「她聘得高手匠人,將神雕大俠楊過留贈給郭師祖的一柄玄鐵重劍熔了,再加以西方精金,鑄成了一柄屠龍刀;又以當時最為鋒銳的兩柄寶劍,楊過大俠的君子劍與楊夫人小龍女的淑女劍,熔合而鑄成一柄倚天劍。我對屠龍刀和倚天劍之名聽聞已久,此刻才知這對刀劍竟是本派祖師郭襄女俠的母親所鑄。
」
一位大俠將自己的佩劍送出,其含義不言而喻,自然就是決心退隱了,事實上早在當年《神雕俠侶》末尾的那次襄陽大戰中,楊過就已經萌生退隱之意了。
(楊過劇照)
他與金輪法王對拼時,一度感慨自己剛與小龍女重逢又要面臨生死離別,那一刻的他心中所想必然是「若能活命,一定要與龍兒相伴余生,不再過問江湖之事」。
別說楊過自私,他這一生如履薄冰,哪里有過幾天痛快的日子?就連一向不喜歡他的黃蓉也感慨這孩子命苦,他選擇退隱,不該有任何人會詬病他自私,他為郭靖付出的已經夠多了。
而張三豐則欠了郭靖一份情沒還。
張三豐何時與郭靖有了交集?
其實早在《神雕俠侶》最后一回中,他們就有過一面之緣,那是第三次華山論劍之后,覺遠帶著小徒弟少年張三豐登場,他們的目的是追擊瀟湘子與尹克西,奪回少林經書,不過此時郭靖確實與張三豐沒有互動,倒是楊過指點了張三豐幾招。
不過到了《倚天屠龍記》開篇的「郭襄闖少林事件」中,郭襄卻與張三豐有了極深的羈絆,他們一同被覺遠挑著逃出了少林,也算是有過命交情了。
(郭襄劇照)
此時的張三豐失了師父的庇佑,已是無家可歸之人,于是郭襄便邀請他去投奔自己的父親,郭襄可不是隨口一說而已,她是十分誠懇地發出了邀請。
你且看書中描述:「郭襄聽他問自己到哪里去,心中一酸,說道:‘我天涯海角,行蹤無定,自己也不知道到哪里去。張兄弟,你年紀小,又無江湖上的閱歷。少林寺的僧眾正在四處追捕于你,這樣吧。’從腕上褪下一只金絲鐲兒,遞了給他,道:‘你拿這鐲兒到襄陽去見我爹爹媽媽,他們必能善待于你。只要在我爹媽跟前,少林寺的僧眾再狠,也不能來難為你。’」
不過張三豐後來是因為不愿意寄人籬下而沒有投奔郭靖,但這份情,他是欠了郭襄的,也等同于是欠了郭靖的,待到他武功小有所成時,他理應前去襄陽助郭靖守城才是,可為何直至郭靖戰死,他也未曾現身?
他貪生怕死?
(張三豐劇照)
非也,至少他後來對弟子說過,當年聽聞文天祥有難,他就想過去救:「張三豐長聲吟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的兩句詩,蒙古鐵騎南下,文天祥慷慨就義之時,張三豐年紀尚輕,對這位英雄丞相極是欽仰,後來常嘆其時武功未成,否則必當舍命去救他出難,此刻面臨生死關頭,自然而然地吟了出來。」
顯然,他是心懷大義之人,他完全有理由去救郭靖,而他沒去的原因,或許是因為郭靖之死事發過于突然,因為郭靖極有可能是被至親背叛了。
筆者所指的那背叛者即是郭破虜。
憑什麼這麼說?郭破虜不是死在襄陽了嗎?
那不過是表象而已,當你在詬病為何郭靖夫婦在守城,郭襄卻遠在西川游玩時,不妨仔細想想郭襄是什麼身份,她是倚天劍的保管者,為了顧全大局,她理應離開襄陽。
也正因為如此,郭破虜戰死襄陽的消息才顯得格外蹊蹺,他是屠龍刀的保管者,別說他戰死襄陽,他就是想留在襄陽,聰明絕頂的黃蓉也絕不會容許,因為他一死,所謂的「倚天屠龍計劃」就提前失敗了。
而張三豐後來與弟子們的一番對話也能證明郭破虜背叛了郭靖。
原著道:「殷梨亭道:‘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這幾句話傳了兒百年,難道時至今日,真的出現了一把屠龍刀?張三豐道:‘不是幾百年,最多不過七八十年,當我年輕之時,就沒聽過這幾句話。’」
(郭破虜劇照)
知道倚天劍與屠龍刀存在的人,本該只有郭靖夫婦以及郭襄、郭破虜,如今郭靖夫婦死了,郭襄絕不會主動散播消息,那散播傳言的人就只有不該戰死在襄陽的郭破虜了,他無疑就是那個背叛了父親的人。
也正因為有這麼一個背叛者存在,襄陽城才會瞬間被攻破,以至于近在武當山的張三豐也趕不及前去襄陽救郭靖。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