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一直以來都是武林中備受爭議的存在,有時被視為正派道場,有時又被貼上邪魔外道的標簽。這種爭議的根源在于明教的信仰以及其對待其他門派的態度。然而,在張三豐成為正道掌門之后,他并沒有展開對明教的徹底清除行動,這引發了人們的疑惑。
首先,明教在黃裳征伐明教之時,武林中的其他門派和明教教眾一起對抗黃裳,這顯示出明教在某種程度上與正道有著共同的敵人。這使得一些人認為明教在抗元時期是抗元的伙伴,與正道的利益是一致的。陽頂天作為明教教主的代表,也參與了抗元的戰斗,這讓張三豐放棄對他的追殺看起來有一定的合理性。
其次,陽頂天作為明教教主的領導者,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了一些正派人士的品質。他不是一個仗勢欺人的人,而是注重信用,對韓千葉表示愿意以韓提出的方式進行決斗。這種正直的態度使得一些正道人士對他不再將其視為邪惡的象征。
此外,明教與朝廷對抗,與六大門派也都是抗元的,但是由于私人恩怨的原因,門派們先與明教開戰。
這些武林門派看不清形勢,但在張三豐看來就是分不清主次,因此不對陽頂天出手,也是因為有共同的目標,對抗朝廷。
最重要的是,陽頂天為武林除去了一個大魔頭——百損道人。張三豐曾感慨「我只知三十年前百損道人已死」,說明百損道人不是張三豐所殺,而陽頂天也是抗元的,最痛恨朝廷走狗,他對百損道人出手很有可能,甚至可能因此受了內傷,以至于撞見成昆和陽夫人幽會,才會走火入魔。因此,張三豐可能會對他持有一定的寬容和理解。
這些因素加在一起,解釋了為何張三豐沒有清除陽頂天。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