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傳統老牌角頭,七賢幫。
七賢幫在1950年,起源于台灣高雄市鹽埕區,該角頭勢力現在依舊活躍于高雄市幾個主區之中。實際成員人數大概在幾百人之間。由于勢力悠久,所以不客氣地說,有著左右高雄當地治安的絕對能力。
七賢幫發跡的具體位置在鹽埕區的七賢路,所以也是個地緣關系的角頭幫派。也就是說,同樣是一個聯盟形式的幫派。
早期七賢幫處于高雄市最繁華的地區而被視為是高雄最大的角頭團體,之后因時代變遷商業中心東移,加上舊時代領導人物的凋零,使得七賢幫聲勢漸趨衰落,時至今日其延伸的新世代成員已鮮少用以七賢幫的名義活動。
1950年,在美軍駐臺期間,台灣為滿足美軍的娛樂需求,鹽埕區七賢路一帶因鄰近美軍軍艦停泊的三號碼頭,因地緣關系各式酒吧、賭場、女性場所因應而生。
當地幫派便充當特種行業的保鏢,逐步聚合發展為新的角頭團體,該地段勢力也被泛稱為「七賢」,也被俗稱為「老七」、「七賢仔」等等。
1950年至1970年間,許多與美軍關系密切的台灣官員、財團大亨為保全性命和勢力,不惜出巨資雇傭七賢幫成員當保鏢,七賢幫也借助軍、政、商勢力迅速成長,并且壟斷當地碼頭搬運、人力車等等特種行業,逐步進入鼎盛時期。
然而七賢幫所處的鹽埕區龍蛇混雜角頭眾多,七賢幫內部又細分有「夜市場」、「沙仔地」、「新高」、「大舞臺」、「六國」等角頭名號,當代以「跛腳炳煌」鄭炳煌、「寅仔」陳瑞寅、「省吾」張省吾等人被視為主事核心。
七賢幫角頭時常為了利益發生糾紛,終究迎來團體分裂的局面。「沙仔地」為了金錢與地盤與七賢幫決裂并多次互相廝殺。
另外同是角頭大哥的「阿雄仔」吳守雄為首的「豬灶」和以「時鐘」龔書清為首的「十八斧頭」早在先前就另起爐灶悄悄興起,兩派以高雄運河為界,為了爭奪生意又拉開了戰幕。
兩派廝殺數年后,于1975年前后為了共同利益歃血為盟,聚合在新興區「西北戲院」一帶重新結成了「西北幫」,共同經營高雄運河沿岸的特種生意。
1971年美軍逐步撤離台灣,導致七賢路一帶的繁華及特種行業受到影響,七賢幫也隨之漸趨衰落。
1973年台灣警方實行具有計劃性的掃黑行動,七賢幫在此波掃黑中受波及并遭勒令解散,被視為領導人的「跛腳炳煌」鄭炳煌因而入獄管訓,其后由「寅仔」陳瑞寅接位。
1979年,陳瑞寅因案遭到警方逮捕入獄,七賢幫在群龍無首情況下擁立溫和派的「省吾」張省吾為新領導人,張省吾領導期間對外采取和平共存的方針,對內主張團結并提攜后輩而頗得人心。
1982年,張省吾的手下「阿魅」李志明因利益糾紛與沙仔地幫交惡,由張省吾介入干涉引起沙仔地老大魏開城不滿,于同年12月3日晚上,派遣手下埋伏在張省吾家門前趁張省吾回家途中對其開槍,子彈貫穿胸部立即送醫救治。
此事件震驚黑白兩道,七賢幫與沙仔地幫戰火一觸即發,沙仔地老大魏開城也遭到七賢幫份子圍殺、沙仔地大佬李豐長也于1983年間遭到殺害,兩派戰火一發不可收拾,最終由當代幫派仲裁者「蚊哥」許海清、「跛腳炳煌」鄭炳煌等人出面調停,才結束這場紛爭。
1984年11月,台灣當局實行「一清專案」,被視為七賢幫指標性人物的「新高寅」陳瑞寅、「省吾」張省吾、「媽注仔」蔡松雄也因此波及再度入獄。
直至1990年代台灣開放人民選舉,「省吾」張省吾、「媽注仔」蔡松雄等人挾帶著以往的幫派勢力與人脈,以無黨籍身份當選高雄市議會議員再度崛起,因與西北幫「魁哥」楊登魁、「秋郎」黃秋郎等人的勢力橫跨政治界與娛樂圈,而被媒體合稱為「高雄四大金剛」備受關注。
2000年12月,臺北市警方破獲由七賢幫份子劉文天為首的幫派集團「七賢幫關公堂」,該幫成員在臺北縣新莊吸收當地不良份子,從事暴力討債、圍事恐嚇等犯罪活動。
并涉嫌在藝人于某開設的PUB強占股份,引發沖突與圍毆事件,該幫派在成立數個月后被警方偵破。這也是首次有南部幫派北上發展據點的情形,并依「治平專案」將七賢幫成員逮捕歸案。
2019年9月間,因街頭斗毆及槍擊等事件,讓太陽會看到了進軍高雄的機會,所以天道盟太陽會欲南下高雄插旗搶地盤,七賢幫于西北幫聯盟組成「后羿聯盟」意欲對抗太陽會。
幾派勢力一觸即發。
該事件從原本的社會事件,演變成政治事件而備受社會關注,最終在警方人員南下坐鎮指揮,還派出除暴特勤隊全副武裝逮捕相關涉案人士終告落幕。
好了,關于七賢幫的故事,就為大家講到這里,喜歡的小伙伴別忘了按讚、追蹤、分享哦,小編帶你以不同的視角看江湖。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