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在看《甄嬛傳》。
這部劇真的很神奇,每回看都能發現一些細節,解開很多謎團。關于甄嬛當初是不是真的不想進宮這個話題,爭議真挺多的。
而認定她口是心非的聲音,占了大多數。
根據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一份選秀檔案記載,一次選秀,會有8000名秀女參加,最終只有8人能入選。
甄嬛那次的選秀,最后入宮的小主也是8人,由此推算,甄嬛參加的選秀也是8000個秀女應選。
所以,持甄嬛「不想進宮是口是心非」這種聲音的立場,無非是甄嬛能從眾多秀女中脫穎而出,成了8位小主中的一個;最后還在宮斗中成了最大贏家,要說甄嬛沒有一點原生權欲,誰相信?
跨越時間線再去分析人物行為,確實也能更全面看清人物性格。
但,若這樣認定甄嬛不想進宮是口是心非多少有點不公,畢竟此一時,彼一時。
人,都是在時間的洪流中,遇到很多不同的人和事之后,才漸漸變得不同的。
要回答甄嬛是不是真的不想進宮,我覺得不應該看鈕祜祿·甄嬛,而應該看見的是17歲時的甄嬛。
甄家無子,身為長女,甄嬛是有將甄氏一門的榮辱,當成自己的責任的。
在那個時代,進宮,確實是一個女子能靠一己之身光宗耀祖的捷徑。
認為甄嬛口是心非最有力的證據,莫過于她拒絕了承諾會事事以她為重的溫太醫,卻許愿要嫁與世間最好的男兒。
除了九五之尊,世間最好的男兒還能是誰?
于是,最終斗倒了華妃,斗倒了皇后的甄嬛,便成了明明一心想要權勢,卻一邊假裝清高的人。
可我真覺得,鈕祜祿·甄嬛真的不是17歲的甄嬛。
人是同一個人,但卻是兩種心性。
17歲的她,是真的希望被撂牌子,是不愿走進那道宮墻,將自己的一生都困于那四方城中的。
因為,后宮的爭斗,在甄家并不陌生。
甄家與溫家是世交,溫實初的父親當年就因卷入一場宮斗而被牽連,差點丟了性命,是甄遠道相救才活了下來。
甄遠道或許未卷入過后宮爭斗,但在官場汲汲營營多年,他耳聞的自然也不會少,從溫家聽過的黑暗之事想必更為驚心。
甄嬛中選,鑼鼓炮仗聲雖然響徹甄家上下,但甄父甄母更多是難過不舍大于喜悅。
所以,甄嬛不想進宮,并不難理解。
有人說,若不想進宮,甄嬛大可以讓溫太醫開個方子,病一病。關這一點,其實跟溫太醫說可以嫁與他,就可以不進宮一樣。
「只是我不去應選,遲早也是玉嬈,家中無子,女兒還能不孝嗎?」
對甄嬛來說,應選并非無解,只是對甄家來說,進宮是躲不開的路。
因為知道躲不掉,所以,希望被撂牌子是真的,只是甄嬛也并不十分抗拒進宮。
盡人事,聽天命,就是她的態度。
殿選那天,夏冬春為難安陵容,眾人都不敢相幫,但甄嬛上前了。
夏冬春聽到她是大理寺少卿之女,并不懼,卻問了一句:「你自負美貌,以為必然入選,就可以指使我嗎?」
眉莊也說:妹妹今日打扮得好生素凈,可以細看起來還是個美人坯子。
入宮后,新進嬪妃第一次拜見皇后時,甄嬛特意囑咐浣碧給自己梳了一個尋常發髻,衣衫還是素凈為主。
可華妃說她「仍難掩姿色」。
可見,甄嬛的美貌,根本不是一身衣衫能掩藏的。
所以,那些說甄嬛若不想進宮,就應該打扮艷俗,何必在爭艷的百花一身素衣,反倒顯得出挑的話,其實是站不住腳的。
況且,身為甄家長女,她敢讓自己如此不體面被淘汰掉?
在殿前,為了讓自己落選,甄嬛是努力過的。
舉止端莊的眉莊,記著家中長輩叮囑「女子無才便是德」,雖皇上對她「只看過兩本書」略感失望,但太后卻親自開口給眉莊留了牌子。
這時候,但凡有點腦子的,都知道太后喜歡什麼樣的兒媳,可甄嬛一開口就是蔡伸的「嬛嬛一裊楚宮腰」。
太后才表態「女子無才便是德」,你這會就賣弄起風月之詞,合適嗎?
只怕連夏冬春這樣「蠢笨」的都知曉不合適!
可甄嬛就這樣做了,她想的就是與眉莊有個鮮明的對比,令太后看不上。
還有人說那太后試探的時候,她何不像孫妙青那樣失儀一下,不要那麼端莊穩重,不就順利回家了嗎?
可大家看到孫妙青被拖下去時的一臉驚恐嗎?
她的下場,不是回家另嫁他人,而是終身不能出嫁,在那樣一個父系社會,一個女子要如何活下去?
試問,甄嬛真敢殿前失儀嗎?
對她來說,貓再可怕,也可怕不過皇權!
貓能傷及的只她一人,可皇權,會令甄氏一族萬劫不復。
甄嬛就算不想進宮,也不敢拿甄氏一族陪綁;何況,自她一抬頭,那張純元臉被皇上一看,進宮就是她唯一的路。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都說眉莊心性高,可甄嬛從來就是個不想辜負了自己的人。
她的心氣,堪比能建功立業的男子。
為了一個男人而爭來斗去,很難會是一個17歲女子的夢,更不會是甄嬛的夢。
只不過,中選之后,成了后宮眾多妃嬪中的一個,是再也躲不掉的命運,甄嬛的心態是有了變化的。
這一點,恰是她的性格決定的,遇事就往后退,從不是甄嬛會做的事。
殿選結束,出宮時,她回頭望向通向皇宮的長道,望見的何嘗不是她將會在那四方城中漫長的一生。
有點遲疑,卻已接受,且接受中還略帶著一種即使這樣,我也要把日子過得鮮亮的心勁。
17歲的甄嬛,不是鈕祜祿·甄嬛,但那時的她,一樣是個要強的女子。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