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已經全國大規模點映,我看完了之后,五味雜陳。只從哲理小作文層面來講,《抓娃娃》有自己有趣的地方,但是,從現實層面來講,它則更像是一場無病[呻·吟]的旅程。哲理小作文,無法照入現實。
先說《抓娃娃》的故事。
不是劇透,而是聊其它內容的前提條件。《抓娃娃》講的是一個富豪家庭,裝窮,用孩子窮養的方式,培養兒子。最終,這個兒子發現了真相,不再受父母的監控與培養,他要開啟自己的生活。
說《抓娃娃》是一部變種的《楚門的世界》,似乎也正確。因為《抓娃娃》如果站在小男主的角度來講,其實就是他推開了人造的世界,向更真實的世界進軍。但是,《抓娃娃》的敘事立場清奇,所以,遠沒有到《楚門的世界》的高度。
再說《抓娃娃》的敘事立場清奇。
《楚門的世界》這部電影厲害,或者說有趣的地方在于,影迷立場和男主立場是相符的,影迷和男主站在一個立場上,推倒人造世界的墻。因為敘事立場方面,男主和影迷站在一處,所以,《楚門的世界》更能引發影迷立場上的思考,讓影迷覺得,自己也處于楚門的世界當中。
《抓娃娃》的敘事立場,更愿意站在沈騰角色和馬麗角色這邊,更是一開局,便告知影迷,這一切,都是父母造假出來的。觀眾們反倒是站在了上帝視角上,看小男主全不知情前提下帶來的各種樂子。這種樂子,讓影迷顯得有點可恥。一旦影迷去共情小男主,則找不到任何樂子可言。
所以,《抓娃娃》是喜劇嗎,能笑嗎?
當然能笑,但是,影院當中捧腹大笑的前提是,你不共情笑男主,而是共情沈騰角色和馬麗角色,共情父母,共情一個孩子需要窮養的理念。只要你不共情這些,你愿意思考更多,就會發現這部電影無法讓人發笑,而是讓你發憷。
一旦我們略微思考一丁點,就會感覺:我是窮人,何必拿孩子需要窮養來再次羞辱我呢?當暑期,學校組織游學,需要繳納幾萬元費用的時候,你拿不出來的時候,當你的孩子想要一雙有牌子的運動鞋你舍不得買的時候,當大學四件套準備齊全就上好幾萬,你確實肉疼的時候,作為父母,你們是怎麼想的呢?
一旦你面對生活物質困境的時候,你就很難共情《抓娃娃》這部電影。可以說,這部電影并非簡單的站在父母立場的敘事,而是站在有錢人立場的一次虛構敘事。只要你不是有錢人,你肯定會覺得,別說窮養了,能夠養得起孩子,自己就燒高香了。這個《抓娃娃》的故事,與你我無關。
然而,富人就是窮養孩子嗎?
王健林看完了這部《抓娃娃》,會不會哈哈一笑呢?王思聰被王健林窮養了嗎?當然沒有。哪一位富豪,都不會像電影當中那樣窮養孩子。「抓娃娃」的窮養模式,更是架不住現實的推敲,這種模式,漏洞百出。除非,一個國王想要如此養自己的孩子,才能無限制的調動社會資源,實現從小到大的「窮養」模式。但是,國王需要這麼養孩子嗎?
看《抓娃娃》,我們會發現,橫在富豪男女主角前面的大障礙,竟然是大學聯考,竟然是讓孩子考上清華北大。這個障礙的設置,足矣讓太多富人哈哈一笑,更是讓很多窮人也覺得思路清奇——真有錢,早就不在乎什麼清華和北大了,真有錢,可以贊助上國外的名校,或者搞個外國戶口,回來上清華和北大,甚至于,讓孩子打籃球都能搞個上高校的指標。
當窮人們知道太多富豪事情的時候,窮人們就會發現,《抓娃娃》的故事底子「要考清北」,拖不住整個的故事內容。這一點失真,造成整部電影的敘事構架解體。為了上清華北大,富人不至于的,他們有更多的路子,更多的捷徑。
至于國王如何培養接班人,則更簡單了。歷朝歷代,都是秉持多生孩子的原則。
《抓娃娃》的哲理小作文屬性,是誰給的?
世界是現實的,或者,世界是虛構的,所以,通過思考的方式,砸掉現實的或者虛構的這堵墻,這其實是哲學上的一個老內容了。中國哲學,思考這個。西方哲學,也思考這個。拿電影的方式思考這個最出名的,當然是《楚門的世界》。《抓娃娃》是換個敘事立場,繼續講一個陳舊的哲學內容。而這個內容,稱之為哲理小作文即可。
基于《抓娃娃》的故事,尤其是具體的橋段故事,我們可以寫很多的哲理小作文。但這部電影有個最大前提,那就是虛構,整個故事在現實世界的不成立。所以,我們寫再多的哲理小作文,都只能停留在小作文的層面上,而不是對現實世界真正有效的哲學打量。真正的哲學打量,參見它山之石。
莎士比亞的《亨利四世》ADVERTISEMENT
我前邊說了,富人培養孩子,頂多就是王健林模式,看看王思聰的成長軌跡即可。那麼,國王怎麼培養兒子呢?莎士比亞,之所以是世界的莎士比亞,就在于此處了,他的《亨利四世》可以給很多喜歡閱讀的觀眾以啟迪。
在《亨利四世》當中,莎士比亞不僅僅講了一個歐洲國王的故事,更是講了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故事,那便是,老國王和自己的兒子之間,關系是微妙的,兒子需要裝愚鈍,才能騙過老國王,才能獲得成為新王的機會。韓國電影《思悼》,講的也是類似的故事。國王的孩子,需要裝愚鈍,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這又和《抓娃娃》的故事完全不同了。其實,我更想看一看,《抓娃娃》的小男主,即將接班他爹的時候,他爹和他,會是怎樣的場景?他爹會希望兒子比自己更優秀嗎?會有一個不同于莎士比亞《亨利四世》的故事嗎?我感覺,不會。
最后說《抓娃娃》的結尾。
富豪窮養孩子的故事,本身就沒法收尾。要收尾,就需要有一個故事總攻,要故事總攻,就需要有一個主要的矛盾沖突。《抓娃娃》把這個總攻放在了大學聯考上。然而,現實當中,頂級富豪,早就繞開了大學聯考,讓自己的孩子們實現了上名校自由。所以,一下子,這部電影就全空了。
走《亨利四世》哈爾拿走老國王帽子的路子,《抓娃娃》的編劇們,似乎又沒有莎士比亞的哲學高度。
《抓娃娃》明明可以做得更好。
在莎士比亞的《亨利四世》當中,不僅有國王的故事,有王權將相的故事,更是通過福斯塔夫這個角色,帶來了很多底層故事。《抓娃娃》本是有實現「福斯塔夫故事」的機會的。比如說,影片當中,那麼多「老師」,李老師,盯梢孩子們的人等等,他們其實都是為了賺錢來的,他們,沒有自己的生活嗎?李老師,沒有自己的真孫子嗎?他們,才是不被看到的人生,最有價值的人生。
如果《抓娃娃》的敘事,可以像《亨利四世》那樣,巧妙地向真實底層角色偏那麼一丁點,它都有實現優秀的機會。奈何,《抓娃娃》的編劇導演,畢竟不是莎士比亞。所以,我認為《抓娃娃》無法成為優秀的電影作品。不優秀,并不意味著,不建議大家觀看。笑點很多,還是能讓人開懷大笑的!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