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以往的港產片,《九龍城寨》的確擁有一些不同尋常的亮點。而制約其票房漲勢,限制其走得更遠的缺點,其實也非常突出。具體都有哪些方面,容我一一道來。
01、先搞懂一個問題:什麼是「九龍城寨」?
「九龍城寨」本身就是頗具話題性的概念。
在香港的歷史上,這是位于現今九龍城區的一座圍城。
1898年,英國政府強迫當時的清政府簽訂了關于租借新界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時,這里被劃歸滿清管轄。
但在清王朝滅亡及日本投降之后,這里就成了「三不管」地帶。
由于英國政府沒有管轄權,九龍城寨就成了貧民區和三教九流聚居地。
香港黑社會與社會底層民眾在城寨里安家,且建立了一套能夠維持其正常運作的秩序。
由于不用上稅,城寨中的飲食業和食品加工業十分興旺。
但采光、供水、供電及衛生條件都極差。
從外觀上看,九龍城寨樓房林平,樓與樓之間幾乎沒有幢距。
面積只有2.6公頃的住宅區,卻居住著近5萬人。
這里被稱為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被外國人稱為「黑暗之城」。
既符合西方人對于東方賽伯朋克大都市的想象,又帶著香港社會市井人文特點。
2013年,香港作家余兒以城寨為背景,創作了小說《九龍城寨》。
隨后,香港漫畫家司徒劍僑以小說為腳本,編繪了同名漫畫。
這一IP也得以迅速傳播。
2016年,電影項目宣布啟動,故事及服化道、動作設計,則以小說、漫畫為參考。
但主創對出場的幾個重要人物的形象,都做了大膽的重新設計和塑造。
原作故事其實也很簡單。
暴力團的戰神陳洛軍,因被其背后大哥大老闆及其手下王九追殺,而逃進九龍城寨。
其后結識了架勢堂的十二少、龍城幫二把手信一和面具男AV,又得到龍城幫主龍卷風(原名張少祖)和大廚阿柒的幫助,終于羽翼豐滿,得以與大老闆一決高下。
小說的特點是中二熱血,到了漫畫,也充斥著「打打殺殺」的暴力元素。
港漫本身受日本漫畫和歐美漫畫的影響,司徒劍僑又思想較前衛。
因此《九龍城寨》中的人物形象,都帶著夸張的二次元風格。
這也導致在影視化的過程中,人物外形都需要進行修改。
就比如男主角陳洛軍。
漫畫中是穿著毛絨領風衣,留著非主流白色爆炸頭的拉風少年形象。
電影里林峯的扮相則直接改成平頭,且增加了一個剛剛偷渡到香港的設定。
使陳洛軍顯得更接地氣,又讓觀眾聯想到60年代偷渡到香港的「跛豪」吳錫豪。
十二少(胡子彤飾演)、信一(劉俊謙飾演)、大老闆(洪金寶飾演)這些角色在漫畫中的形象也都非常夸張,電影里也都做了重新設計。
面具男(張文杰飾演)的形象雖沒有大的改動,但名字被改成了四仔(「四仔」
最為突出的改動是大反派王九(伍允龍飾演)。
漫畫中是個面容白如死灰,行動如鬼魅一般的陰險人物。
電影中的王九保留了漫畫中精通金剛指和硬氣功的設定。
但改成了戴墨鏡、滿臉胡須、頭髮臟亂、兇惡狡猾的江湖人形象,使角色性格塑造更加豐滿。
對比基本照搬原著形象的《風云之雄霸天下》、《中華英雄》、《龍虎門》等漫改電影,《九龍城寨》的改編可謂大膽,且收到很好的效果。
這也是一種不依常規的創新。
02、作為一部動作片,看點還是在打斗和動作設計。
傳統港式動作片的武打動作,主要分為兩種。
一種是寫實派。
類似《精武英雄》,一招一式都講究真實到位。
另一種是寫意派。
如《功夫》那樣用后期特效把招式和動作盡量夸張化處理,以突出人物的「武功高強」。
以往的動作電影,都必須在寫實派和寫意派這兩者之間做出選擇。
功夫片和槍戰片動作設計都比較寫實;
武俠片則往往天馬行空,可以非常夸張。
《九龍城寨》的動作設計則基于漫畫中的畫面表現,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了平衡點。
香港人習慣將《古惑仔》、《火武耀揚》、《九龍城寨》這一類漫畫稱為「江湖漫」。
類似90年代的黑幫片,其打斗動作和招式設定都偏寫實。
但為了突出擊打的力度,在畫面表現上又顯得非常夸張。
繃斷鐵索、砸壞磚墻、一拳把人擊飛數米這些都是常規操作。
《九龍城寨》電影里的打斗場景,正是沿用了漫畫中這種處理手法。
動作指導谷垣健治曾一手包辦《浪客劍心》系列電影的動作設計,亦曾憑借《怒火·重案》拿到金像獎最佳動作設計獎,在這方面有非常豐富的經驗。
因此我們才能看到不同以往的打斗場面。
在九龍城寨中狹小的空間里,主角與反派的每次打斗,都需要近身肉搏。
而各種短兵器的運用,和對于環境與空間的利用,都使打斗過程險象環生,畫面極富沖擊力。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