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跟你聊聊最近的熱播劇——《不夠善良的我們》。
這部劇一經播出,就引發了全網熱議,豆瓣評分更是高達9.0。
該劇的主角是已婚十幾年的簡慶芬和一直未婚的Rebecca,劇情圍繞她們截然不同的人生經歷展開。
許多網友都說在兩位女主身上找到了共鳴,看到了自己的人生。
她們在12年前是同事,因為品味相同,總是和對方撞衫,還愛上了同一個男人。
更準確的說法是,簡慶芬愛上了Rebecca當時的男友何瑞之,并最終和何瑞之結了婚。
因為當初不同的選擇,12年后,兩位女主角擁有了完全相反的人生走向。
不過,她們卻同時羨慕著對方,都覺得自己「要是過上她那樣的生活就好了」。
那麼,讓我們一起從今天這篇文章中,看看她們不同的人生。如果是你,你更想做簡慶芬還是Rebecca呢?
41歲的簡慶芬,和自己喜歡的男人結了婚,有一個很乖的兒子,住在還不錯的房子里,做著一份工資不高但很清閑的工作。
按理來說,她應該感到很幸福。因為她擁有了曾經最想要的一切,也有很多人羨慕她。
可她卻覺得,這樣的生活「挺沒勁的」。
每天上班下班、洗衣做飯、接送小孩......有時忙到大腦想不起來要做什麼,但胳膊已經靠肌肉記憶抬起來干活。
簡慶芬知道,雖然自己努力放大那些小小的快樂,但實際上,每天只是在重復和前一天一模一樣的生活步驟。
偶爾鉆進浴室,想和正在洗澡的老公找點「激情」,卻被不解風情的老公推出來。
簡慶芬甚至開始感激難纏的婆婆,雖然煩人,卻能讓她的生活泛起一點漣漪。
于是,她決定給無聊的自己找一個「假想敵」——Rebecca,她多年前的「情敵」。
她在社交軟件上找到了Rebecca的賬號,開始偷偷「窺視」她的生活。
結果發現,Rebecca過得比自己好太多了:
她不僅開了自己的工作室,有1800萬(台幣)的存款,還交往了一個比她小10歲的男友,甜蜜又幸福。
用Rebecca的某條動態來形容就是:「每天都有新驚喜」。
這和簡慶芬枯燥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她開始懷疑自己:當初為什麼要費盡心思嫁給何瑞之呢?
只是簡慶芬不知道的是,Rebecca的真實生活,其實一團糟。
39歲的Rebecca未婚,有自己的工作室,每天都很忙,是別人眼中標準的「獨立女性」。
她不用做別人的員工、老婆、媽媽、兒媳婦;
舍得為自己花錢,有滿滿一衣柜的漂亮衣服。
但看似光鮮的背后,卻隱藏著她無數的心酸和煩惱:
房子是租來的,一大清早房東就來敲門,以兒子要結婚為由讓她搬走;
雖然是自由職業,不受太多職場束縛,卻時常擔心社保和退休金;
嘴上說著攢夠錢就退休,一算賬發現活到80歲需要攢夠2000萬(台幣),打開自己的賬戶一看,卻只有200萬。
而簡慶芬看到的1800萬,不是Rebecca的存款,而是她離夢想的差距。
她所謂的「年下男友」,只是隔壁工作室的飯搭子。
她在更新社交狀態時,原本打下的文字是:「每天都有新狀況」。
想了想,或許不想這麼負能量,又改成了:「每天都有新驚喜」。
巧的是,當她看到簡慶芬給她點贊時,她也忍不住「窺視」對方現在的生活。
于是,Rebecca也點開了簡慶芬的社交賬號,看到她的頭像是和家人的合照,內心同樣出現了一陣酸楚。
她忍不住幻想,自己才是和何瑞之結婚的人——不孤單,有家庭和孩子,不用為生活奔波......
簡慶芬和Rebecca彼此之間這種暗暗的「窺探感」,其實在生活中很普遍。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某個失意的時刻,懷疑自己是不是「選錯了人生道路」。
于是在腦海中不斷想象,如果當初做了另一個選擇,會不會比現在更好、更幸福。
但這種假設不可能得到論證,所以我們將目光投向他人,想看看選了另一條路的人,有沒有過得比自己好。
希望在這種對比中,重新確立對自己生活的滿意度。
如果對方過得好,會有點失落、羨慕;如果對方過得一般般,反而會覺得滿足、舒心,有點「幸災樂禍」的感覺。
比如簡慶芬偶然發現,Rebecca的「小男友」只是個滑冰老師,心理一下平衡了不少,心情也跟著變好了。
所以「窺探」的本質,其實是在進行「比較」。
「社會比較」是心理學家費斯廷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在和他人的比較中,定義自己的某些社會特征的過程。
它是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幾乎每個人都無可避免。
比如學生時代,同桌的成績影響著我們對自己學習能力的判斷;工作后,同事的晉升情況影響著我們的自我價值感。
費斯廷格認為:我們每個人對自己幸福的感知都不是獨立的,在評價自己過得好不好時,都會存在一定程度的「社會比較」。
也就是說,別人過得好不好真的會影響我們的幸福感。
一項發表在《science》上的腦科學研究發現:如果人們通過社會比較發現自己得到的好處比別人多時,左腹側紋狀體激活的程度會比以往更高。ADVERTISEMENT
這個區域被稱作「快樂中樞」,通常和「獎賞情緒」相關。
也就是說,當你看到有人比你慘時,跟中獎帶來的快樂差不多。
不過,這并不是鼓勵大家「幸災樂禍」,而是想說明「社會比較」是件很正常的事情。
就像簡慶芬和Rebecca的「窺探」行為,本身并沒有惡意。
因為它并不是為了攻擊對方,而是出于對當下生活的不滿,建構自己可能擁有的另一種生活。
比如簡慶芬會模仿Rebecca燙頭髮,覺得那樣更時尚;看到對方有紋身,自己也想紋一個,覺得很有個性。
甚至,她還會幻想Rebecca和小男友火熱的[性☆生☆活],然后露出渴望的表情......
但她并沒有真的去傷害Rebecca,而是通過想象這一切,來宣泄自己內心的不滿。
不過,如果過度比較,或者說過于頻繁地「窺探」
首先,你所能「窺探」到的,只是別人人生的一個側面。
尤其在社交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看到的信息都是別人加工和美化過的。
為了進行「印象管理」,很多人在展示自己生活的時候,都會刻意回避負面信息,只保留好的一面。
像Rebecca把「每天都有新狀況」改成「每天都有新驚喜」,就是在管理自己的社交印象。
因此,我們能夠用于社會比較的信息,常常是不對稱且失真的。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