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郡王真正愛的,不是甄嬛。
自從甄嬛回宮后,果郡王就一直在皇上面前,暗戳戳地秀自己和甄嬛的過往。甄嬛每每聽到,都因為心中有愧,而心如刀絞。
皇家宴會上,孟靜嫻因為喝了六阿哥的湯羹,中毒身亡。
果郡王焦急萬分,他守在孟靜嫻的身邊,緊緊握住她的手,道:「我會陪著你!我會一直陪著你!」
以前我一直以為,果郡王最愛的是甄嬛,但是看到這一幕時,我才發現,原來果郡王真的愛的,并不是甄嬛。
甄嬛剛入宮,就眼見華妃賞了夏冬春「一丈紅」,心里害怕得要命,便佯裝病態,不愿嶄露鋒芒。
除夕夜里,甄嬛在碎玉軒憋得難受,便悄悄披上斗篷,到倚梅園里賞梅。卻不想,正對著滿園梅花和自己的小像許愿之際,恰好撞見了皇上。
一聲「誰在那里?」
把甄嬛嚇得三魂丟了七魄,后宮女人深更半夜在御花園里與男人「幽會」,這如果傳出去,搞不好要掉腦袋不說,還會牽連父母。
所以,甄嬛來不及思考,也不敢搞清男人的身份,就動作麻利地溜走了。
只顧著逃離倚梅園,自然也顧不得掛在樹枝上的小像。果郡王聞聲而來,拾得小像,也覺得這個女子有趣,所以便將小像暗自收藏了起來,并沒有交給皇上。
後來,果郡王聽說皇上找到了這名女子,激動萬分的他,迫不及待地沖過來,想要一睹女子的芳容。
見面后,果郡王覺得余鶯兒一身俗氣,和那晚的女子截然不同。三言兩語間,又發現她根本就沒讀過什麼書,心里又對那晚的女子多了一份遐想。
直到在御花園里,撞見正在池塘戲水的甄嬛,果郡王才認出,小像的主人正是甄嬛。
果郡王喜出望外,笑瞇瞇地用「縹色玉芊芊」來調侃甄嬛的玉足。本以為這樣的調侃,能引起甄嬛的注意,卻不想令甄嬛不悅,還順道被甄嬛猜出了自己的身份。
果郡王從沒見過如此聰慧的女子,第一反應就是她是不是皇上的女人。
得知甄嬛就是莞貴人后,果郡王有些失落。明知道皇上的女人不能覬覦,可他還是忍不住多看甄嬛一眼。
特別是在甄嬛當眾跳完驚鴻舞后,果郡王的眼睛就再也離不開甄嬛了。可是這個時候的甄嬛,圣眷正濃,根本就看不到皇上以外的男人。
果郡王與甄嬛,第一次深聊,是沈眉莊被冷遇后的夜飲上。甄嬛不想聽華妃她們逼逼叨叨,借口更衣之便,去桐華台小轉了一圈。
在這里,甄嬛遇到了果郡王。
果郡王見到甄嬛后,又驚又喜。
他說:「天家富貴之夜,貴人和小王避世于此,倒顯得不合時宜了。」
甄嬛卻道:「我一向短視,眼前只有小小夕顏而已。」
那一刻,果郡王似乎看出了甄嬛眼里的失落,于是忍不住探問,并勸說甄嬛,不要太過追求皇上的寵愛。
果郡王說:「其實有人分寵,也是好事。若是莞貴人集三千寵愛于一身,而成為六宮怨恨之所在。小王真當為貴人一哭啊!小王冷眼旁觀,發現貴人似乎有走進迷局之象,所以多言一句。皇兄是一國之君,做有些事情亦是無奈,還望貴人多體諒皇兄。我只是不希望皇兄過于寵愛貴人,使貴人終有一日步上我額娘的后塵,常伴青燈古佛。」
甄嬛是個聰明的,她自然明白果郡王的提醒是出于善意。后宮爭斗不斷,往往哪個女人得寵,哪個女人就是眾矢之的。
甄嬛不像華妃那般有雄厚的娘家背景撐腰,成為眾矢之的的結果,唯恐還會殃及家人。不如收斂鋒芒,不上不下就行。
果郡王的為她著想,令甄嬛很是感激。但縱然如此,她也沒聽懂果郡王背后的意思。
因為果郡王真正想說的是:
我不想你太愛皇上,這樣我即便得不到你,心里也能平衡些。
其中有一個細節,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那就是在甄嬛走后,果郡王拿出香囊撫摸這一段。
甄嬛不知道,果郡王早就收藏起了自己的小像,直到甄嬛夜探被禁足的沈眉莊,幸得果郡王泛舟搭救,甄嬛撿起果郡王的荷包,才意外看到自己的小像。
甄嬛大驚,她匆匆將小像放回荷包,不動聲色地還給果郡王。但見果郡王收起荷包后,故意說道:
「這枚荷包是我的心愛之物,若方才遺失,必是心中大憾!」
聰慧過人的甄嬛自然明白了果郡王的意思,但她不打算回應果郡王,只擔心果郡王的一廂情愿會給自己招惹禍端,順便提醒果郡王,「不要將荷包示于人前,免得招惹禍端。」
果郡王心中憋悶,他也知道自己和甄嬛不可能,但人一旦執拗起來,總會覺得得不到的是最好的。
尤其是像甄嬛這種,聰明的「糊涂人」,果郡王就更是忘不掉。
于是,他決定做甄嬛的守護者。
甄嬛一直有皇上寵著,心里只念著皇上,沒有別人。
原本,皇上的寵妃,也沒什麼需要果郡王幫助的。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