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2024年舉辦了一場汽車博覽會,展出了不少由他們自己制造的新能源汽車。這可把印度網友激動壞了,紛紛喊話印度新能源車已經到了亞洲第一,完全不輸中國比亞迪。
關于這事的真假,咱也不打擊印度阿三,就是想說一句話:實力從來都不是夸出來的,想要讓市場認可,還要用銷量說話才行。
其實近幾十年來,印度一直有趕這超那的想法,而不斷崛起的印度制造,也讓他們產生了想要分得國際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一杯羹。
據了解,早在2023年1月,印度交通運輸部門就為兩年內的發展做出了預期,那就是要將汽車產業規模擴大至1800億美元。
這是什麼概念的,也就是說其至少要將產能擴大足足一倍,如果真的能達到這個程度,那印度也將擠身世界汽車制造商前列。
實際上,他們有這樣的自信,也源自塔塔集團新能源車喜人的銷售結果。
作為印度最大的綜合性汽車公司,塔塔集團的電動汽車在上市以來銷售量
已經突破了5萬輛。
在保證國內的銷量穩定的同時,2024年年初,印度官方還于新德里舉辦了一場面向國際的汽車博覽會,這一次展會上報名參加的車企據統計甚至有八百多家。
而展會作為塔塔集團的主場,其展區也是毫無疑問的劃出了最大的一片區域。
為了能夠在眾多車企中脫穎而出,其還展出了一款全新的新能源汽車,不僅保證了外觀的帥氣,同時表明這一款新能源車的售價將不超過四萬元,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全民車。
只不過,雖然印度官方與車企都在齊心協力,想要推動印度產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占有量,但是行動與實際取得的結果還是有些出入的。
雖然塔塔集團的電動汽車產量占到了印度總占有量的近九成。但是據了解,在2021年至2022年期間,印度超過七成的交通工具屬于兩輪車,而乘用車的市場占有量甚至不如不足兩成。
所以從基數上來看,如果想要讓印度刮起一股電動汽車熱潮的妖風,其實還需要一個恰當的時機才行。
印度度塔塔集團在國內市場站穩腳步后,就忍不住想要與世界新能源汽車巨頭叫板?與之相比,比亞迪車企只強不弱。
雖然與西方國家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時間相比,我國算是起步較晚的,但與印度相比,我們還是要遙遙領先的。
原來早在2009年,我國就開始有意識的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了,并且在同期還開展了十城千輛的規劃,隨后,在2013年時還制定了比較詳細的財政補貼計劃。
一時間,我國的各大汽車生產商猶如雨后春筍一般,紛紛投入到了對新能源汽車的制造與開發當中。
而后,在國家以及地方的雙重補貼與減稅政策之下,2015年時我國的新能源汽車也就出現了初步的發展效益,當年的新能源汽車批髮量就達到了17.7萬輛,三年后則正式突破了百萬大關。
到2023年時,我國的汽車銷量就已經突破了三千萬,其中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也達到了900余萬輛。
據了解,截至2023年年末,比亞迪車企整年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則在三百萬輛有余
,是我國電車銷量中毫無疑問的巨頭。
而比亞迪在獲得國內較大市場市場占比的同時,還在法國、澳大利亞等海外400多個城市建立了銷售平台。
僅歐洲地區的比亞迪銷售平台,就超過了兩百家,甚至2023年全年,比亞迪在海外推出的新能源汽車也拿下了超過24萬輛的銷售量。
拿這一數據再與塔塔集團引以為豪的5萬輛新能源汽車銷售量相比,誰高誰下,明眼人一眼便知。
在印度當地成為行業巨頭的塔塔集團,其實也并非真的就是新能源豪強,其想要成為國際新能源汽車巨頭的想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據了解,2024年3月15日,印度當地媒體報道了商業部出台的新政策,該政策表明將對新能源汽車行業投資5億美元以上,并開啟極為優惠的關稅政策。
雖然這一優秀的條件,確實能吸引到國際領先的電動汽車車企入駐印度,但對本國的汽車制造商而言,卻并非是一件好事。
在此之前,4萬美元以下的進口車會被征收高達七成的關稅,4萬元以上的則稅率翻倍。
可實施新政策之后,符合標準的國外車企只能獲得15%的稅率。
這將進一步的擠壓印度國產新能源汽車的生存空間,而除了營銷環境會受政策影響之外,其實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也還沒有完全的做大。
據了解,2022年時,印度的新能源汽車銷售量僅為4.8萬輛,只占到了當地輕型車輛銷售占比的1.26%左右。
當年汽車銷售市場的銷售量前十之中,有八款車型來自于日本鈴木的子公司,也就是印度最大汽車制造商:馬魯蒂鈴木。
與此同時,印度在對新能源汽車適配的基礎設施建設上,也同樣存在不足。
要知道,我國也是在發展新能源汽車后的多年時間里,才逐漸完善了充電樁以及其他附屬設施的設置。
從數據來看,2017年印度整個國家僅有300多個充電點,即使到了2022年也不超過2000個,可同期我國的充電樁數量已經超過了7萬個。
所以說,如果印度不考慮完善就貿然的引入外國優秀的新能源車企,想要以此一味的擴大電車市場的話,在經過初期的爆發式銷量之后,附隨的基礎設施不完善帶來的不足,就會對市場形成劇烈的反噬作用。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印度宣稱的國產新能源汽車可以與比亞迪試比高,其實對于我們來說只是不痛不癢的挑釁。
然而,這對于其本身而言卻無比沉重,如果他們到時候無法完成這一目標,印度產的新能源汽車很有可能不僅打不開國際市場,同時還要被其他的國際同行們恥笑。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