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甄嬛傳》中被雍正皇帝親切稱呼為「嬛嬛」的甄嬛,取材于清朝歷史上著名的孝圣憲皇后鈕祜祿氏。孝圣憲皇后,雍正帝妃嬪、乾隆帝生母,于乾隆元年「母憑子貴」尊封為「崇慶皇太后」,「為天下母四十余年,國家全盛,親見曾玄」,其壽命之高,在清朝皇太后中居于首位。乾隆皇帝在位期間,「侍母至孝,以天下養」,讓鈕祜祿氏享盡了榮華富貴,乃系清朝最享福的皇太后。
電視劇中的甄嬛,歷經苦楚、受盡磨難才「守得云開見明月」;歷史上的「甄嬛」,又是有著何種過往,經歷過何等苦楚才有了日后的榮華呢?
甄嬛,出身「滿洲八大姓」之一的鈕祜祿氏,其所在家族勢力強大、名臣輩出。其曾祖父額亦都,乃系「后金開國五大臣」之一,康熙朝輔政大臣遏必隆亦和其同宗。甄嬛的父親凌柱,雖然僅為四品典儀,基本類似于現今文化部某司司長,但因為「典儀」是監督典禮儀式、大臣禮節的侍衛官,平日隨侍于皇帝身邊,朝廷地位也非常人能及。
強大的家族背景,再加上父親官職的特殊,雖然為甄嬛帶來了康熙皇帝親自指婚的榮耀,但卻并未讓其獲得「嫡福晉」,甚至「側福晉」的高等位分,只是成為了皇四子胤禛的「使女格格」
。
清朝皇子的「嫡福晉」,類似于平常人家的「正妻」;「側福晉」,則相當于「妾室」;而「使女格格」,則是類似于「通房丫頭」的低等侍妾。「使女格格」,身兼「使女」之侍奉主上、遞茶送水的婢女職責,還擁有「格格」之侍寢資格,其地位之低下,身份之卑微,可見一斑。
甄嬛進入胤禛府邸的康熙四十三年,「九子奪嫡」事件已經初現端倪,朝臣對皇子們的擁護站隊已經非常明顯。甄嬛所在的鈕祜祿氏家族雖然力量強大, 但卻大多支持皇八子胤禩,和皇四子胤禛并無過多聯系。再加上歷史上的甄嬛,相貌平平,并無特殊才能,以至于她自入府便一直被胤禛冷落,直到康熙四十九年的一次偶然機會。
康熙四十九年,已經暗里投身于「九子奪嫡」的皇四子胤禛,不幸染上時疾。根據相關歷史文獻的記載,胤禛此次患病非常嚴重,一度性命攸關甚至連康熙皇帝欽派的御醫都給出了「病逝危急、束手無策」的無奈匯報。時為「使女格格」的甄嬛,便冒著同染時疾的巨大風險,「侍奉殷勤,煎湯熬藥,無不周到」,竟讓胤禛很快痊愈。
事實證明,甄嬛的冒險還是值得的。胤禛痊愈以后,甄嬛很快有孕并于康熙五十年生下了讓其徹底改變命運的兒子——愛新覺羅·弘歷,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按照清朝傳統和皇室慣例,后宮妃嬪乃至皇室女眷獲得位分晉升的最佳途徑,就是生育子嗣,尤其是生育男嬰。但弘歷的出生,并未為甄嬛帶來位分的改變,甚至沒為其帶來額外的恩寵。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1、康熙五十年,「九子奪嫡」事件進入到新的斗爭階段,胤禛已經無暇顧及自己的妻妾們;
2、康熙五十年,年羹堯的妹妹年氏入府為側福晉,一下奪走了胤禛僅有的恩寵;
3、當時的胤禛雖然有三子早夭,但其還有側福晉李氏所生的弘時,占據年齡優勢、出身優勢。也就是說,此時的弘歷并不占據任何優勢,自然無法為其生母帶來身份的抬升。
自康熙四十三年,到康熙六十一年的18年間,甄嬛一直在默默付出,還為胤禛生育一子,卻始終未贏得胤禛的恩寵,更未獲得位分的提升。個中苦楚,恐怕只有甄嬛才能體會。
康熙朝末期,隨著皇長子胤褆、皇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和皇八子胤禩的接連出局,
「九子奪嫡」事件已經成為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這對「一母同胞」之間的對決。
康熙六十年十月,康熙皇帝以「面授西北戰略」為由,緊急召回了時任「大將軍王」的皇十四子胤禵,這在天下臣民看來無疑是康熙皇帝打算傳位于胤禵的具體表現。一直于暗里奪嫡,一直自詡為「天下第一閑人」的皇四子胤禛就在奪嫡快要失敗的關鍵時刻,打出了自己的關鍵牌——「恭請康熙皇帝幸王園進宴」。
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初四,皇四子胤禛恭請康熙皇帝駕臨圓明園,共赴家宴。席間,皇四子胤禛將已經12位的弘歷,引見給了康熙皇帝。
《清實錄·高宗實錄》對于這次見面,有過詳細記載:
洎康熙壬寅,年十二,祗謁圣祖于圓明園之鏤月開云。見即驚愛,命宮中養育。
此時的弘歷,早已不再是那個出身卑微、毫無存在感的庶出兒子,而是一位「隆準頎身,發音鏗洪,舉步岳重,規度恢遠」,已經初具讓皇四子胤禛倍感驕傲,篤定康熙皇帝會「見即驚愛」的帝王模樣。
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初十,皇四子胤禛再次恭請康熙皇帝駕臨圓明園。這一次,康熙皇帝主動提出要見一見弘歷的生母。《清實錄·高宗實錄》對此也有著明確記載:
圣祖幸園中進膳。特命孝敬憲皇后率孝圣憲皇后,問安拜覲。天顏喜溢,連稱有福之人。
康熙皇帝對甄嬛的評價,只有四個字——「有福之人」。就甄嬛後來的發展來看,康熙皇帝確實一語成讖,也徹底改變了皇四子胤禛對甄嬛的恩寵態度。按照清朝慣例,皇帝潛邸時的「側福晉」才會被冊封為「貴妃」或者「妃」,而僅為「使女格格」的甄嬛卻在雍正元年直接被冊封為「熹妃」。甄嬛,正式迎來了自己的享福人生。只是,這一切并不是因為自己18年的付出,而只是因為康熙皇帝的一句話。如此結果,恐怕連甄嬛自己也倍感凄涼和惋惜。乾隆四十二年,甄嬛崩逝而拒絕和雍正皇帝合葬,恐怕就是她對雍正皇帝無言的抗議。
參考文獻:《清實錄·圣祖實錄》、《清實錄·高宗實錄》、《清史稿·列傳一·后妃》、《嘯亭雜錄》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