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這部劇,真的有好多可寫的點。
我已經寫了不下10篇劇評了,仍然覺得不過癮。
這部劇里面的人物和情節值得我們一再分析,是因為一些細節處理得很好,有寓意,也有前后呼應。
今天我就來盤點里面4個細思極恐的細節,那些人性的陰暗面都在這里面了。
01
這簪子是太后賜給沈眉莊的,為了保佑她肚子里的皇嗣。
可這不是普通的簪子,華妃在一旁說風涼話,這簪子寓意時好,更重要的是太后懷十四爺的時候戴的。
太后很看重沈眉莊的孩子是無疑的,只是這個簪子徹底刺痛了皇上的心。
皇上和太后之間的嫌隙,在于皇上對太后一直有怨言,認為她偏袒別的孩子,對他卻是忽視和嫌棄。
爹不疼娘不愛,皇上的成長歷程也是艱辛,所以才會形成敏感多疑的性格。
對皇上來說,這一生最大的心結莫過于此,所以太后走后,他跪在床前說:「皇額娘這樣哄孩子的歌謠您能再給我唱一遍嗎?」
所以也就能解釋,沈眉莊明明那麼得圣心,為何在這件事上卻不聽她解釋,也沒有深入調查。
後來,甄嬛找到陷害沈眉莊的太醫,皇上立刻恢復了沈眉莊的位份,在她康復之后,多次想要彌補。
其實,何嘗不是內心愧疚呢?或許皇上從一開始就知道,沈眉莊假孕的事情有蹊蹺。
只是當時內心的隱痛發作,他對太后的氣都撒在沈眉莊身上了。
沒想到一次錯誤的決定,徹底失去了沈眉莊的心,也算是報應吧。
02
祺嬪倒台的時候,皇上說念在她侍奉過自己的份上,不會賜死,只是貶為庶人,永遠不得覲見。
蘇培盛應了圣旨,一出門卻吩咐下面的人把她打死了。
很多人疑問,這不是典型的違抗圣旨嗎?對不起,真不是。蘇培盛在皇上身邊服侍多年,可以說最了解皇上了。
皇上說不賜死祺嬪,是真的不賜死嗎?
顯然不是,皇上在那個位置,最怕別人嚼舌根,說他不是明君。表面上說不賜死,是為了顯示自己的仁厚,外人也會稱贊他。
可是祺嬪陷害熹貴妃,這是何等的罪過,皇上早就恨死她了。
所以,打死祺嬪這事只能蘇培盛做了。
其實,祺嬪的結局早有預兆,還記得她入宮不久的時候,碰見被將位的華妃,諷刺年世蘭「樹倒猢猻散」。
年世蘭卻冷笑說,「你依仗家里的功勞進宮,和我當初有什麼兩樣。你以為做了美夢,只怕會落得和我一樣的下場。」沒想到真的應驗了。
不得不說,蘇培盛能在皇上身邊這麼多年,能成為皇上最信任的人,就是會辦事,懂圣意。不過蘇培盛最后對皇上的背叛,我倒是很吃驚。
皇上身體不行的時候,蘇培盛捧著一堆折子向甄嬛請示,甄嬛說要送到皇上那里,他掛心國事,必然會看。很顯然,甄嬛的目的是要讓皇上擔憂,加重他的病情。
蘇培盛難道不懂甄嬛的意思嗎?他知道,但還是照做了。
蘇培盛對皇上一直忠心耿耿,真正開始離心的時候,恐怕是他和崔槿汐的事情敗露后,皇上二話不說把他關進慎刑司。
蘇培盛也明白,靠皇上無法保全自己,投靠甄嬛還能保全他和崔槿汐。
人啊,終究都是利己主義者。
03
甄嬛為什麼會說要回去更衣?是為了拖延時間嗎?不是,是為了拿當初溫實初給她的假死藥。
在凌云峰,果郡王未如期歸來,溫實初想要和甄嬛重新開始,所以弄了一包假死藥給甄嬛。但甄嬛沒有喝,堅決要回宮。
皇上要毒死果郡王,甄嬛的第一想法肯定不是照做,必然要想辦法。但是短時間內,找太醫配藥根本來不及,只能想到這包假死藥。
奈何,皇上連一點余地都不留給她。
這也是甄嬛后面如此決絕要除掉皇上的一個點。
其實甄嬛回宮后,一開始并不想要皇上的命,她只想著依附皇權,安穩一生。結果,皇上不僅疑心,還要殺掉她最愛的人,這種狠毒,甄嬛怎麼能忍。
還有一個點,太后親手毒死了隆科多,隆科多是太后的初戀,這不也是皇上逼的嗎?
皇上的死,終究是報應。做盡惡事,最終都返回到自己身上。
04
安陵容對甄嬛做了不少惡事,為什麼偏偏在流產的時候幡然醒悟呢?很明顯,安陵容經過懷孕,才能懂為人母的心情。
當初甄嬛的第一胎看似被華妃罰跪才掉的,其實是安陵容給的「舒痕膠」起了關鍵作用。安陵容懷的孩子,雖然從一開始就知道生不下來,但是孩子在肚子里還是有胎動。
女人天生有母性,懷孕了,才懂孩子的珍貴。其實真正壓死安陵容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這個孩子。
沒了孩子,失去一切,她才明白,自己和那個孩子一樣,都是別人的棋子,活著不能由自己,還有什麼意思呢?
《甄嬛傳》這4個細節,是我印象很深的。
每一個細節背后,人物的心理都展露了人物的心理。
其實劇中還有很多值得揣測的細節:
比如甄嬛給公主取名為靈犀,是因為舒太妃曾說「心意相通的人才有靈犀。」
再比如,孟靜嫻的婆家曾經送熹貴妃一對試毒筷,結果孟靜嫻成了真正的「試毒筷」……
一部好的電視劇,才能在細節上做得如此到位。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