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云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它開鑿于唐代開元元年(713 年),歷經約 90 年,于貞元十九年(803 年)完工,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樂山大佛通高 71 米,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其頭高 14.7 米,頭寬 10 米,發髻 1021 個,耳長 7 米,鼻長 5.6 米,眉長 5.6 米,嘴巴和眼長 3.3 米,頸高 3 米,肩寬 24 米,手指長 8.3 米,從膝蓋到腳背 28 米,腳背寬 8.5 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
然而,樂山大佛曾出現過四次引人注目的「閉眼」現象。據相關記載,第一次「閉眼」發生在 1962 年。當年,廣東省河源新豐江水庫發生了 6.1 級地震,這是世界上發生的 4 次 6 級以上的水庫誘發地震之一,也是我國震級最大的水庫誘發地震,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同年 7 月,河北境內遭遇特大雨水襲擊,灤河流域中下游地區受災嚴重,雨量大且降水時間持久,多地出現洪災,淹沒大量土地和村莊,眾多房屋倒塌,還有不少人因此喪生,百姓們還要忍受饑荒之苦。也正是在這一年,樂山大佛在建國后首次出現了「流淚」
次年,即 1963 年 8 月,北京及周邊地區遭遇了特大暴雨,引發了嚴重的洪災,眾多工廠受損,大量農田被淹,還有人員在洪水中喪生。而這一年,樂山大佛再度出現「流淚」情況。
樂山大佛的第三次「閉眼」是在 1976 年。這一年,對中國來說是極為沉痛的一年,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毛.澤.東]主席相繼離世。并且,我國還爆發了建國后死亡人數最多的自然災害——唐山大地震,整座城市被夷為平地,傷亡極其慘重。
第四次「閉眼」則據稱發生在 2000 年。當年 7 月 13 日,陜西省突發特大暴雨,覆蓋范圍廣泛。暴雨期間河水暴漲,還引發了泥石流,造成了眾多人員傷亡和房屋損毀。
不過,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樂山大佛的「閉眼」現象實際上是自然風化和侵蝕的結果。樂山大佛處于露天環境,長期受到風吹、日曬、雨淋等自然因素的影響。酸雨的侵蝕是導致佛像「閉眼」的主要原因之一。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大氣污染加劇,酸雨的頻率和強度增加。
盡管樂山大佛的「閉眼」現象在民間可能被賦予了各種神秘色彩和象征意義,但我們應該以科學的態度和理性的思維去認識和解讀這一自然現象,尊重科學原理和自然規律。同時,這也提醒著我們要重視環境保護,減少酸雨等對文化遺產的侵蝕和損害,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需注意的是,樂山大佛「閉眼」現象的具體案例更多是基于民間傳說和相關記載,其真實性可能存在一定的爭議。科學解釋更側重于從自然因素和環境變化等方面來解讀這一現象。在面對此類現象時,我們應保持科學的態度,避免過分迷信或夸大其神秘性。同時,積極采取措施保護文化遺產,使其能夠長久地保存和傳承下去。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