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部紀錄片《四季之庭》。
這部日本紀錄片,講述了一位英國貴族追求活出自我的一生。
她放著好好的貴族不做,偏要逃去日本鄉下種草,一種便是25年,她的人生也在這幾十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看之前我以為這又是一部歲月靜好的紀錄片。
殊不知這溫柔的四季之庭下,卻是一個女人跌宕起伏又平凡的人生紀實。
從貴族生活出走,只為覓得靈魂一片安寧
維尼夏出生在英國的貴族世家,從小就住在諾大的城堡里,身后有傭人為她打點日常一切,可以說從未嘗過人生艱苦。
她的家族里既有外交大臣也有子爵,甚至連她兒時的玩伴都是現任王儲查爾斯等貴族。
盡管如此,城堡里卻有嚴厲的規章制度約束著她,比如不能隨時見到母親、不能和非貴族的人說話等等。
在這種環境成長的維尼夏,倍感孤獨,從未體驗過來自雙親真正的關懷與陪伴。
16歲時,母親送她去女子婚前培訓學校,為進入社交界做準備,甚至還給她物色一個有錢的夫婿。
如無意外,她的人生應該也像母親那樣,嫁給一個門當會對的貴族,過著上流社會的生活。
可是,她卻發覺自己和這種生活格格不入。
生在富裕的家庭,過著奢華的日子,是否就真的幸福了呢?
維尼夏對此產生了疑問,如果一個人精神上有所追求,在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生活之前,她的靈魂很難安然處之。
成年后,她決定拋棄無數人欣羨的貴族身份,離開那個鑲滿鉆石黃金的「牢籠」。
19歲的維尼夏一個人去到地球的另一端——印度,只為尋找一個答案: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遠離塵囂,躲進京都山居,與植物和四季為伴
維尼夏與八個伙伴一起買了一輛二手敞篷貨車,經比利時、伊斯坦布爾,沿著古絲綢之路來到印度哈里瓦。
在這里,她遇到了一個年僅12歲的師傅,小師傅教給了她很多人生哲學令她豁然開朗。
人生就像一個個腳踏石,一次只能跨出一步,在印度禪修完之后,她又漂泊過許多個國家,最後來到了日本。
得知維尼夏要定居日本的時候,母親怒不可遏,要斷絕了她的經濟來源。
然而這并未使她退縮,反而更堅定了她獨立的決心。
在東京朋友的勸說下她來到了京都,這座緩慢而古樸的城市一下子就吸引了她。
在這里她遇見了自己的第一任丈夫,生下了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
可惜這段婚姻維持了13年,最后兩人還是分道揚鑣。
36歲的她帶著3個孩子,為了養家,她獨自開了一家英語學校。
維尼夏每天都往街區挨家挨戶發傳單,就這樣發了一整年,終于招到了180位學生。
周圍的朋友都很敬佩她, 明明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英國貴族, 卻在日本靠自己的努力闖出一片天。
41歲那年,維尼夏認識了小自己9歲的攝影師梶山正。
這是一段跨國的年下戀,維尼夏還帶著3個孩子。
在當時婚嫁思想還很傳統的日本,他們是不被祝福的。
但在愛情里,年齡從不是距離。
兩個人帶著一個牧師,爬上了海拔3033米的千丈山,在山頂舉辦了一場沒有來賓的婚禮。
天地為證,他們沖破世俗的枷鎖緊緊相擁一起。
維尼夏和阿正重新組建家庭,2年后,生下了兒子悠仁。
1996年,他們買下了京都大原一棟擁有100年歷史的老宅。
這里背靠蔥郁的大山,門前有涓涓細流的溪水,還能聽見鳥兒在枝頭呼喚春天。
在看到房子的那一刻,維尼夏就認定,「我要在這度過我的余生」。
剛住進來時,長久無人居住的老屋彌漫著霉味,灰塵積了厚厚一層,蜘蛛網綴滿各個角落。
但維尼夏卻饒有興致,她像對待一個老人一樣,極為愛惜地整理家里。
她自制薰衣草蜜蠟抹在木柜保養傢俱;用小蘇打擦拭廚房的每一塊瓷磚;修葺家里的榻榻米,清理完地板、頂棚和窗戶...
百年的老房子經過她打理后,煥然一新,像是宮崎駿動漫里的房子一樣!
維尼夏小時候總是憧憬地望著城堡旁的農舍,院子里種著各種蔬菜香草,小巧的拱門上攀爬著薔薇。
這座老宅,滿足了她自幼對農舍和庭院的向往
。
她和丈夫花了幾年的時間,把庭院從一片荒蕪,變成了獨樹一格的四季之庭。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